留學生必知——圣誕節的由來與傳說
大家都知道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五號是圣誕節,但是你知道圣誕節是怎么來的嗎?還有圣誕老人的傳說,圣誕樹,圣誕大餐等等這些大家提到圣誕節就會想到的東西,你都知道他們是怎么出現的嗎?下面預科聯盟就為您搜集整理了關于圣誕節來歷的一些資料,歡迎閱讀。
圣誕節的來歷
每年的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紀念耶穌誕生的日子,稱為圣誕節。
從12月24日于翌年1月6日為圣誕節節期。節日期間,各國基督教徒都舉行隆重的紀念儀式。圣誕節本來是基督教徒的節日,由于人們格外重視,它便成為一個全民性的節日,是西方國家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可以和新年相提并論,類似我國過春節。
西方人以紅、綠、白三色為圣誕色,圣誕節來臨時家家戶戶都要用圣誕色來裝飾。紅色的有圣誕花和圣誕蠟燭。綠色的是圣誕樹。它是圣誕節的主要裝飾品,用砍伐來的杉、柏一類呈塔形的常青樹裝飾而成。上面懸掛著五顏六色的彩燈、禮物和紙花,還點燃著圣誕蠟燭。
紅色與白色相映成趣的是圣誕老人,他是圣誕節活動中最受歡迎的人物。西方兒童在圣誕夜臨睡之前,要在壁爐前或枕頭旁放上一只襪子,等候圣誕老人在他們入睡后把禮物放在襪子內。在西方,扮演圣誕老人也是一種習俗
教會開始并無圣誕節,約在耶穌升天后百余年內才有。據說:第一個圣誕節是在公元138年,由羅馬主教圣克里門倡議舉行。而教會史載第一個圣誕節則在公元336年。由于圣經未明記耶穌生于何時,故各地圣誕節日期各異。直到公元440年,才由羅馬教廷定12月25日為圣誕節。公元1607年,世界各地教會領袖在伯利恒聚會,進一步予以確定,從此世界大多數的基督徒均以12月25日為圣誕節。其實哪一天并不要緊,重要的是應該知道它是為紀念救主耶穌降生。
由于圣經記載耶穌生于夜間,故傳統稱12月24日夜為“圣誕夜”或“平安夜”。
圣誕老人的傳說
圣誕老人的傳說在數千年前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即出現。北歐神話中司智慧,藝術,詩詞,戰爭的奧丁神,寒冬時節,騎上他那八腳馬坐騎馳騁于天涯海角,懲惡揚善,分發禮物。與此同時,其子雷神著紅衣以閃電為武器與冰雪諸神昏天黑地惡戰一場,最終戰勝寒冷。據異教傳說,圣誕老人為奧丁神后裔。也有傳說稱圣誕老人由圣·尼古拉而來,所以圣誕老人也稱St.Nicholas.因這些故事大多弘揚基督精神,其出處,故事情節大多被淡忘,然而圣誕老人卻永駐人們精神世界。每年圣誕日,圣誕老人騎在白羊星座上,圣童手持圣誕樹降臨人間,隨著世事變遷,作家和藝術家開始把圣誕老人描述成我們今日熟悉的著紅裝,留白胡子的形象。同時不同的國度和文化對圣誕老人也有了不同的解釋。在德國,傳說他扮成圣童把堅果和蘋果放在孩子們鞋里。他乘雙輪馬車四處漫游,觀察人們的行為,尤其是小孩,如果表現好,將會得到蘋果、堅果、糖等諸多獎品。壞孩子則得一鞭子。家長們靈機一動紛紛采用此傳說來鼓勵孩子們聽話。大大超過了新年,成為一個全民的節日。圣誕老人已經成為圣誕節最受喜愛的象征和傳統。他趕著馴鹿,拉著裝滿玩具和禮物的雪橇挨家挨戶給每個孩子送禮物的快樂老精靈的形象已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圣誕樹:
據稱,圣誕樹最早出現在古羅馬12月中旬的農神節,德國傳教士尼古斯在公元8世紀用縱樹供奉圣嬰。隨后,德國人把12月24日作為亞當和夏娃的節日,在家放上象征伊甸園的“樂園樹”,上掛代表圣餅的小甜餅,象征贖罪;還點上蠟燭,象征基督。
到16世紀,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為求得一個滿天星斗的圣誕之夜,設計出在家中布置一顆裝著蠟燭的圣誕樹。不過,西方關于圣誕樹的來歷流行著另一種說法:有個善良的農民,在圣誕節那天,熱情地招待了一名流浪的孩子,臨別時,孩子折下一樹枝插在地上。
樹枝立即長成大樹,孩子指著這樹對農民說,每年今日,樹上都長滿禮物,以報答你們的盛情。所以,今天人們所見的圣誕樹上總是掛滿了小禮物。
圣誕大餐:
圣誕節作為一個隆重慶祝節日,不能少了好吃美味食品。圣誕節火雞大餐就是例牌主菜了,以前的人們或許會用微波爐自己做,現在的人們過節好多就是在外面餐館里用餐了,商家們也會利用機會賺顧客們的錢,當然還有許多圣誕節食品,姜餅、糖果等等了。 圣誕PARTY: 圣誕節必不可少的節目,有家庭式的,朋友式的,情人式的各種歌樣PARTY。一種友情,親情,愛情聚會的好時光。戴著圣誕帽,唱著圣誕歌,說說大家的圣誕愿望。
圣誕帽:
那是一頂紅色帽子,據說晚上戴上睡覺除了睡得安穩和有點暖外,第二天你還會發現在帽子里多了點心愛的人送的禮物。在狂歡夜它更是全場的主角,無論你去到那個角落,都會看到各式各樣的紅帽子,有的還有帽尖發亮的,有的是金光閃閃的。
圣誕襪:
最早以前是一對紅色的大襪子,多大都可以,因為圣誕襪是要用來裝禮物的,小朋友最喜歡的東西,晚上他們會將自己的襪子掛在床邊,等待第二天早上的收禮。要是有人圣誕節送小汽車那怎么辦?那最好就叫他寫張支票放進襪子里好了。
圣誕卡:
是祝賀圣誕及新年的賀卡,上面印著關于耶穌降生故事的圖畫,以及“慶祝圣誕、新年快樂”之類的祝愿的話。
報佳音:
圣誕夜指12月24日晚至25日晨。教會組織一些圣詩班(或由信徒自發地組成)挨門挨戶地在門口或窗下唱圣誕頌歌,叫作“報佳音”,意思是再現當年天使向伯利恒郊外的牧羊人報告耶穌降生的喜訊。
報佳音的人稱為Christmas Waits,這項活動往往要進行到天亮,人數越來越多,歌聲越來越大,大街小巷滿城盡是歌聲。
頌歌:
圣誕節時唱的贊美詩稱為“圣誕頌歌”。圣誕頌歌很多,曲譜多取自著名音樂家的名作。經常唱的有《普世歡騰,救主下降》、(Joy to the World!)、《天使歌唱在高天》(Angels WeHave Heard on High)、《緬想當年時方夜半》(It Cametbe Midnight Clear)、《美哉小城, 小伯利恒》(O Little Town of Bethlehem)、 《牧人聞信》(While Shepherds Watched Their Flocks)、《遠遠在馬槽里》(Away in the Manger )、《榮耀天軍》(Angels,from the Realms of Glory)、《聽 啊,天使唱高聲》(Hark! the Herald Angels Sing)、《圣誕鐘聲》 (I Heard the Bells on Christmas Day)、等等其中以《平安夜》 (Silent Night)最為有名。
據說,1818年在奧地利一個名叫奧本多夫的小鎮上住著一個默默無聞的鄉村牧師一摩爾。這年圣誕節,摩爾發現教堂里管風琴的管于被老鼠咬壞了,修理已經來不及了。怎么慶祝圣誕呢?摩爾為此悶悶不樂。他忽然想起《路加福音》里記載著,耶穌降生時,天使向伯利恒郊外的牧羊人報佳音后,高唱頌歌:“在至高之處榮耀歸于上帝,在地上平安歸于他所喜悅的人。”他靈機一動,根據這兩句經文寫成一首贊美詩,取名《平安夜》。
摩爾寫好歌詞后拿給本鎮小學教師葛路伯看,請他譜曲。葛路怕讀完歌詞很受感動,譜好曲,第二天在教堂里演唱,大受歡迎。后來有兩個商人路過這里,學會了這首歌,他們為普魯士國王威廉四世演唱,威廉四世聽后大力贊賞,下令把《平安夜》定為全國教堂過圣誕節時必唱的歌曲之一。
此外,有條件的教堂每年圣誕節時還會演唱德國著名音樂家韓德爾的《彌賽亞》(又名《救世主》)等音樂作品,通過這些音樂崇拜活動來加強節日的喜慶氣氛。
圣誕禮物:
據《圣經》記載,來自東方的圣人在耶穌降生的時候贈送禮物,這就是圣誕老人為兒童贈送禮品習俗的由來。英國少年兒童在圣誕前夕把長統襪子放在壁爐旁,相信圣誕老人在夜里會從大煙囪下來,給他們帶來滿襪子的禮物。法國的少年兒童把鞋放在門口,讓“圣嬰來時把禮物放在鞋里面。”
更多關于美術留學的新聞
- 2023北服國際大學預科項目招生簡章(日23-02-20
- 2023年上海戲劇學院藝術留學課程招生23-02-19
- 英國藝術預科留學申請條件有哪些21-08-03
- 2021年中央美術學院國際預科招生簡章(21-06-17
- 四川美術學院2021年國際本科預科招生21-06-17
- 四川美術學院2021年國際碩士預科招生21-06-17
- 國內藝考和日本美術都有什么區別?21-06-10
- 藝術留學預科如何申請21-05-20